热词: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
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
  • 概要

  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城区东南部,总面积1013平方千米,总人口36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巧报镇,邮编:010020。代码:150105。区号:0471。拼音:Saihan Qu。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是呼和浩特市重新区划后的一个新型城区,2000年6月挂牌成立。它地处呼和浩特市东南部,全区总面积1013.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4.5平方公里),总人口34.2万人(非农业人口20.7万人),辖7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区划前,是一个典型的农区,以农业经济为主,1999年初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975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29万元。区划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由以前单纯的农区变成既有农村又有城市的新型城区,并且城区面积居市四区之首。赛罕区区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划调整既是赛罕区发展的机遇,也是赛罕区面临的挑战。要想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由农村经济转向发展城市经济。为此,在赛罕区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着力实施332战略(即狠抓“三个重点”,加快“三带两区”的开发建设。三个重点指优化农业、主攻工业、发展社区经济;三带指奶业发展带、菜业发展带、生态建设带;两区指呼和浩特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呼和浩特白塔草原文化旅游区),加快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赛罕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截止2001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6亿元,财政收入实现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70元,为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区区情和城区与农区并存的特点,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我区紧紧抓住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城区,把加快城区建设作为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最具特色的一条战略途径,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来抓,实施城乡联动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区“聚集”和“辐射”功能,使城市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呼和浩特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金桥开发区)作为新市区的雏形,于2000年11月28日创建,2001年12月11日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并实行封闭管理,行使盟市级管理权限。
  金桥开发区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把呼和浩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的指示精神和储波书记在2001年8月18日视察开发区时提出的“把金桥开发区建设成为内蒙古的浦东”的指示精神,开发区按照“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起点、产业高技术、产品高质量、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环境保护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委托国内著名甲级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开发区43.6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4平方公里起步区的详规设计。开发区又划分为新市区和工业区两部分。其中,新市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南到小黑河北岸,西到呼伦南路南延伸段,东接如意开发区,北接市区;工业区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北起小黑河南岸,南到炼油厂、内蒙化肥厂以南。委托天津市政设计院编制43.6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开发区自创建以来,积极完善封闭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国家确定“以工业项目为主,吸收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和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三为主一致力”办区宗旨,以体制创新为前提,以招商引资工作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新型首府市区和工业区为目标,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实现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
  目前,开发区已先后有10条道路开工建设,小黑河大桥和世纪三路、昭乌达路一线将于今年7月20日前全线竣工通车,其余道路定于今年10月底全部竣工通车。水、电、热力、管网等建设工程也正在紧张地施工建设,年内完成新市区核心区的“井”字型路网建设,达到核心区“七通一平”,完成工业区“三纵三横”的路网建设,达到“五通一平”的标准。金桥开发区将在2003年7月底前完成新市区和工业区5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及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将体现现代化首府城市气息,集科研、工业、仓储、商贸、住宅、办公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开发区。截止现在,已有42家区内外企业与开发区签定了入区合同,并办理了注册手续。其中新市区有34家(包括行政办公类23家、金融商贸类4家、现代住宅类7家)。
  同时,我们对全区各乡镇的村镇进行了重新规划。特别是对巴彦镇,按新市区的北区进行规划,巧报镇、西把栅乡已列入市区规划建设中,黄合少镇被作为卫星城进行规划。
  新市区及小城镇的建设完善必将快速提高我区城市化的水平。
  二、加快全区工业化步伐,保证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的支持,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是经济繁荣,其关键是有主导产业的支持。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第一动力,其功能是完成“量的扩张”,而城市化是“质的进步”。我区一方面继续努力做好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改革发展工作,另一方面,抓紧做好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为入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一)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运行情况
  2002年我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1个,其中:重工业企业25个,轻工业企业36个,轻工业在我区占主导地位。
  1-5月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不变价产值570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完成工业增加值2041.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比上年同期降低2个百分点。工业效益综合指数为116.8%,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二)乡街企业运行情况
  乡街企业1-5月份完成现价产值2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加值完成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7%。其中:工业现价产值完成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8%;工业增加值完成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2%。乡街企业1-5月份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实现利润总额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3%。
  (三)工业园区运行情况
  1-5月份,金桥开发区工业园区共引进8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为22.3亿元人民币。内蒙古千家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0.9亿元人民币,年内完成首批项目建设,并投产营业,其余7家为内蒙古日报社(投资规模为1.8亿元人民币)、中国亿利资源集团(投资规模为1.2亿元人民币)、呼和浩特市金阙金属制品公司(投资规模为350万元人民币)、民族印刷厂、吉林省天三奇集团、内蒙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内蒙古大学旭日生物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在产业发展上开发区以工业项目为龙头,产品涉及印刷、建材、机械、医药、纺织及生物工程等行业。全部建设工程分为三个时期,一期工程:2000年-2005年,投资22亿元;二期工程:2006—2010年,投资21亿元;三期工程:2010年—2015年,投资17亿元。总投资60亿元。
  金桥开发区的建设,将扩大首府开放程度,通过带动、辐射功能,推进首府现代化与经济建设的新跨越,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与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十五”期间的开发与建设,到2005年,开发区预期达到21亿元产值,1亿元出口额,2.2亿元上缴税金,1亿元财政收入;到2010年,预期达到45亿元产值,4.3亿元税金,2亿元财政收入;到2015年,预期达到60亿元产值,6亿元税金,3亿元财政收入。
  在不断营造良好的硬环境基础上,开发区也十分重视“软”环境的建设。依据自治区政府,以及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发区实行封闭管理文件精神,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入区各项目单位承诺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有关入区手续全部办理完毕,体现“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机制和封闭管理制度,对入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开发区根据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关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主导思想,结合金桥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更为优惠、宽松的政策,为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11家企业签订了入区合同,引进资金8.4亿元人民币。鼓励全社会参与我区经济开发的同时,我区工业化工作将从过去抓一般性项目转向高新技术项目,从过去较封闭的模式转向大开发、大联合格局。招商引资重点确定为机械、电子、纺织、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和以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型医药产业,以引进工业项目、资源开发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外资为主。金桥开发区正以它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建设。我区工业以开发区为依托,必然会有一个蓬勃的发展,全区经济的全面振兴将成为现实。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传统农业已基本失去了竞争力。我区农业只有尽快由粗放、分散经营转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科技含量,才能稳固其基础地位。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满足于农业不拖其它产业的后腿,我们更希望农业能成为全区经济提升的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有效促进全区经济发展。
  目前,我区蔬菜种植业、奶牛养殖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发展良好。我们已建成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较规范的奶牛养殖小区。菜奶业已成了我区的两大主导产业。截止现在,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比去年增长6000亩,预计年终总产量可达3.5亿公斤。全区奶牛头数达到56238头(只),比去年增长15838头(只),鲜奶产量达到9万吨,比上年同期纯增4万吨,预计年终奶牛头数可达6.2万头(只),鲜奶产量可达16.5万吨。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们正着重做好无公害化、创立品牌、开拓市场三方面工作。蔬菜生产,我区已建立无公害蔬菜保护地近4千亩,并正在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我们注册了“惠东”、“塞罕”两个无公害蔬菜商标。建立了严格的蔬菜生产质量检测体系,成立了批发配送机构。奶业生产,赛罕区已成为伊利、蒙牛的重要奶源基地,全区疫病防治、奶牛冷配服务体系和网络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科学示范养殖进一步得到推广,新建、续建了五处奶牛养殖小区。在饲养方面,走舍饲精养、科学管理、规模发展的路子。同时我们正在发展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育种手段,加快良种繁育,并加快饲养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网络及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步伐,为争创名牌提供保障,力争把赛罕区建成优质牛奶,优质奶牛的输出基地。
  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1-5月份,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9亿元,同比增长15.9%,预计年底可达到37.8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15.2%和17.6%。财税部门在税源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工作,截止5月底,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7148万元,完成预算12656万元的51%,比上年同期增长88%,其中:上划中央收入完成835万元,完成预算的4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13万元,完成预算的5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2元,同比增长25.7%,预计年底可达到66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7元,同比增长15.57%,预计年底可达到383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329万元,同比增长40.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我们相信,只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奋发有为的工作,运用发展新思路,争取改革新突破,开创开放新局面,必将有效促进和保障我区“332”战略的实现,为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迎接自治区两个文明现场会的召开做出应有的贡献。